佛教三大救命圈
慈航禪師在南洋各地均是以慈善、文化、教育為其行化的三大夙愿,這也是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要素。
所謂佛教三大救命圈,即慈航禪師所說的“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這是慈航禪師一直積極倡導的理念,為時人所熟知。
首先是教育。慈航禪師認為佛教可以利益社會、救世救國,佛學可以融攝一切學術,國家和人民要受益就需教育,而僧徒是世間的教師。因此,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改革僧團,興辦各種僧教育機構,如此佛教就有希望,整個世界也就能和平安樂。
慈航禪師說:
我想辦一個佛教大學,內部分為五院:(1)農學院,(2)工學院,(3)商學院,(4)法學院,(5)佛學院。除了佛學院是專門研究佛學外,其余的四院,都同普通所辦的大學課程一樣,唯每周加二小時佛學常識,今學生知道佛學內容是什么?不至于完全門外漢,對于佛學有了認識,一旦畢業后,到各處去服務,自然護法為民。
我想辦一個世界佛學院:上面建一座佛塔,中座建一個大禮堂,門口建一座圖書館,而兩旁面對面建筑各國僧伽學舍。前后兩進,前面樓不是會客廳,樓上是佛堂,后面樓不是飯廳,樓上是閱經室,而兩旁樓上樓下均是僧伽臥室,如錫蘭僧伽,住錫蘭學舍;緬甸僧伽,住緬甸學舍;暹羅僧伽,住暹羅學舍…… 如此,食宿行持上課都可分開,至大集會,大演講,則可齊集大禮堂,因此各國佛徒感情融洽,共作佛事。
其次是文化。慈航禪師認為應全面繼承和發揚佛教文化,通過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和創辦各種佛教刊物,開展和舉辦佛教學術研究,普及佛教知識,傳播正信佛法,使佛教融入社會,弘傳到全世界,讓佛教文化成為人類智慧的寶貴財富。
慈航禪師說:
我想重編一部新藏經,拿中國固有各種的藏經來做藍本,其編法,先分佛教八宗叢書,把每一宗所有的經論注疏合為一帙,分之為八宗,合之為一藏,在經濟、攜帶、研究、查考,收藏都方便,全用新式標點符號。分兩種,一是袖珍本,以便攜帶;二是精裝本,以便供養,既雅觀又堅實,一舉兩得。此其一。
我想編一部《佛教百科全書》(或《佛學A B C 叢書》》,其編法仿世界書局出版之A B C 叢書一樣;每一本分章分節,用科學方法及通俗文描寫,將各種佛經、佛論、擷其精華,舉其大綱,以介紹中學以上的程度學者作參考用。此其二。
我想編一部佛學英文叢書,把佛學里面許多材料,譯成英文去貢獻世界。
最后是慈善。慈航禪師倡導佛教興辦各種實業和慈善事業,包括商場、工廠、醫院、佛教孤兒院、佛教養老院等,真正服務社會、利益大眾。
慈航禪師說:
我想辦一個商場,都是佛教信徒合集的資本,而里面的職員,也都是信佛的居士;一方面可以收容失業的佛徒,一方面所得的余利,可作各種慈善事業。
我想辦一個工廠,這工廠里面的工人以及職員,也都是佛教徒。這樣,我們佛教徒既不會失業,同時所有的利息,也可以作一切慈善事業。
我想辦一個醫院,里面的院長、院董、醫生、看護,都是佛教徒。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拿出佛教的大慈大悲去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常常用佛法去安慰他們。
我這些理想,只好算是理想中的理想,不然的話,那就要請大家發心。
慈航禪師的佛教三大救命圈理念貫徹著人間佛教積極入世、救世的精神,一改社會人士對傳統佛教的誤解,以為傳統佛教只是為了自了、服務死人等刻板印象。他在南洋等地創辦各種佛教教育機構、佛學院,開展社會救濟,積極弘法利生,無疑為現當代中華佛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信任與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