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臺灣首尊“月身菩薩”
1959 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二日(公歷5 月19 日),臺灣汐止鎮(zhèn)秀峰山。
是日清晨四時三十分,當人們還沉醉在睡夢之時,一件轟動全臺灣的大事即將發(fā)生了!
此時秀峰山上聚集了五十多位大德高僧和信眾,他們來到安置法師遺體的塔墓,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主持,念誦大悲咒及觀世音菩薩圣號,然后一起打開這個塔墓。
隨著塔墓的開啟,人們取出墓中安置的大缸,細心地開缸。眼前的一幕令所有在場者都驚呆了!
缸內的法師依然盤坐著,姿勢和五年前入缸之際一模一樣。全身略帶褐色,眼球稍受腐蝕。頭上仍有半寸長的短發(fā),長眉毛、身上的黃袈裟、頭上的黃風帽、頸上的念珠串等法師生前著裝都沒有腐損。
就這樣,轟動全臺的臺灣佛教史上第一尊“月身菩薩”誕生了!
談起“月身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最為著名的有供奉于廣東韶關南華寺的六祖慧能金身像、乳源縣云門山文偃祖師金身像以及九華山地藏菩薩金身像。
能夠成就月身舍利,在佛教中可以作為修行達到極高水平的確證。法國一位傳教士祿是遒在《中國民間崇拜·佛教傳說》充滿驚奇地描述六祖慧能的月身說:“他死后,尸體據(jù)說保持新鮮,甚至還散發(fā)香氣。胸膛保持自然狀態(tài),就像他仍然健在,皮膚光澤柔韌。”而這一切,在中國臺灣也現(xiàn)實見到了!
開缸之后的第二日(1959 年5 月20 日),臺灣、香港等地最具影響力的報刊如《“中央日報”》《華僑日報》等立即以大篇幅在顯著位置報道了此事,并以持續(xù)數(shù)日的宣傳,讓慈航禪師成就“月身菩薩”的事實在華人佛教界眾口相傳。
臺灣各地民眾爭前恐后前往觀禮,甚至有些人特地從偏遠的地方包車前來參拜。
一時秀峰山前車水馬龍,人潮擁擠。
1959 年5 月21 日臺灣《“中央日報”》的一則消息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汐止訊】汐止秀峰山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遺體,于十九日晨開缸消息,經(jīng)本報昨日披露后,善男信女,昨日前往瞻仰法身者達一萬二千人以上。汐止道上車水馬龍,秀峰山上人潮擁擠。慈航的月身,昨日已披了黃衣袈裟安置在塔內。為了保持其清靜,塔門已閉,瞻仰者可在鐵欄上觀望。
插圖? 慈航菩薩月身圣像
?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5 月19 日開缸之前,對于開缸的計劃曾經(jīng)有過一些爭議和波折。
這得從慈航禪師圓寂前說起。
古往今來,有修為的高僧大德都可以預知時至,慈航禪師也不例外。
1952 年9 月19 日,慈航禪師為了完成他的幾部著作,必須摒除外事,因而開始閉關。在關中他對自己的大限將臨時有透露!在一次周末的開示中他說:“我今生的壽命只有六十歲,沒有多久了,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我要盡量教導你們,希望你們好好用功,不要空過寶貴的光陰!”
律航法師回憶說:“1953 年冬季,大師胃疾時發(fā),眾勸節(jié)勞,點頭笑允,仍然奮勵講編如故。十二月間大病一次,一日召集同學列坐關房外講話,勉勵大家修持身心,研究佛法,幾至聲淚俱下,最后沉痛地說:'我將來命終時快,恐怕來不及和你們談話,所以預先談談。'同學們面面相覷,都覺老師身體,不致如此。我等到三月上旬,師父病已痊愈,面催我往豐原主持法會,孰料未到四月八日回山之期,而師父竟如預言示寂矣!嗚呼痛哉!”
正因為慈航禪師有所預知,閉關期間他爭分奪秒地勤奮寫作,而且不忘向學生授課。他關房的小窗口特意面向教室以便于照常講課。早晚之時他勤于拜佛持咒,行不倒單,勇猛精進,完全是置生死于度外,不遺余力!
慈航禪師是于1954 年5 月6 日(農(nóng)歷四月初四)下午圓寂的。
圓寂前半個月,他寫給皈依弟子林希岳居士(民國政要林森之侄)最后一封手札,告訴他說:“我無開示語:一、我悟到一切皆空(本來是空)。二、我要做一切皆有(本是幻有)。三、我要做一好看的戲。四、使人人都叫好!五、眾生無所謂度不度。六、佛無所謂成不成。”
圓寂前一年即1953 年十二月廿五日,他曾立下遺囑說:
一、慈航身無半文,身后一切歸靜修院住持料理,眾信徒幫助。
二、慈航一切經(jīng)書衣物,全歸靜修院住持保存,學僧徒眾不得爭執(zhí)。
三、在未回大陸以前,彌勒內院所有學僧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
四、請道安法師及律航法師,為彌勒內院永久導師,指導學僧一切。
五、請白圣法師代我付圓瑛老法師法派七人:自立、印海、嚴持、妙峰、常證、會性、真性為曹洞宗傳法。
六、圓寂后不發(fā)喪,不訃聞,不開追悼會。凡起龕或安葬,莫請法師封龕說法種種儀式。
七、遺骸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缸跏趺盤坐于后山。三年后開缸,如散壞,則照樣不動藏于土;如全身,裝金入塔院。
八、圓寂后一切禮懺放焰口超度佛事莫做,唯念大悲咒及觀音圣號。
九、后山紀念堂如禪堂然,四圍大椿凳可趺坐,中間佛龕、遺像供存后面。
十、關房照樣,不可搬動。派人照應香燈茶水,可在內念《法華經(jīng)》禮佛。
偈曰: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來來去去,永無休歇。
從遺囑來看,慈航禪師曾要求將其月身裝缸藏于后山,三年后開缸,那為何要到五年后才開缸呢?
1959 年5 月20 日臺灣《“中華日報”》的一則消息道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委:
慈航法師是1954 年農(nóng)歷四月初四日圓寂的。去世前一年的十二月廿五日,他自己先立下遺囑,遺囑上的第七點交代:遺骸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缸,趺盤坐于后山,三年后開缸,如散壞,則照樣不動,藏于土;如全身,裝金入塔院。靜修禪院便組織了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以道安法師為主任委員,關于埋葬事宜,全照辦了。時光一晃,三年過了,1957 年農(nóng)歷四月四日該是開缸的時候,可是該會以裝金和建筑彌勒內院佛殿(慈航法師紀念堂)的費用無著,而耽擱了兩年。
到了1959 年之際,慈航禪師永久紀念會已經(jīng)募得一筆非常可觀的款項,故而召集全體會員開會商議是否遵照慈航禪師遺囑進行開缸。這次會議有200 余位出家法師及居士參加,大家采取投票表決的方式作出決定,最終以152 票贊成、40 余票反對而決定于1959 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二日開缸。
不過,以上這種說法是基于教外的立場觀察的。實際上,開缸時間的確定也不全是經(jīng)費的事情,對于是否遵照遺囑時間開缸當時出現(xiàn)了很多意見,這些意見有些涉及佛教信仰與宗教感情問題,故而必須慎重。
道安法師認為開缸時機有講究,乃是取其“中道”而已:
至于慈師遺囑中有“三年后開缸,如散壞則照樣不動藏于土,如全身裝金入塔院”之說,許多慈師友好與弟子們,都熱望在今年三周年日,可以開缸,以見慈師真身。現(xiàn)在紀念會,征得海內外的團體統(tǒng)一,決定不開缸了,最低限度,須慈師塔院與紀念堂落成,才可開缸。那時開缸,真身不壞,可有地方供奉,現(xiàn)在開缸,縱真身不壞,也無處供奉。紀念會得著各方反應,所以開會決議,今年不開缸;但也有些反應,根本不贊成開缸的,也不無理由;還有些教友們,主張今年四月初四日立即開缸的,以驗慈師的遺容為如何?此種見解,完全站在感情上說話的,我們紀念會,采取中道,不偏于立即開缸,也不偏于永久不開缸;缸必須開,且待因緣成熟,缸不開而自然開。
開缸之后的慈航禪師月身亟待裝金供奉,而人們對于這一位來自海峽西岸有著非凡成就的禪師的一生行履及其卷帙浩繁著述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陸續(xù)展開,永久紀念會的成立正是為光大禪師精神、踐行禪師志愿、完成佛教偉大振興而來。
上一篇
下一篇
歸根泰寧慶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