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白云隨步起,危徑極天盤。瀑頂橋形小,溪邊店影寒。往來空太息,玄鬢改非難。”唐代詩人劉昭禹筆下的這一抹旖旎風光,便是括蒼山。
括蒼山位于浙東中南部,博大、險峻、奇秀。據史書記載:“登之見蒼海,以其色蒼蒼然接海,故名括蒼。”括蒼山鐘靈毓秀,自也是宗教名山。在括蒼山支脈的臺州仙居下各鎮鐵山,坐落著一座千年古剎——黃山禪寺。
仙居下各鎮
下各鎮的得名頗具傳奇色彩。據傳,北宋初年,應氏家族從永康遷到此地,因村下有巖形似龍角而名之為“下角”,明萬歷《仙居縣志》亦載為“下角”;又光緒《仙居縣志》載為“夏閣”,因傳說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在其故里建有大廈樓閣,故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簡化為“下各”。
黃山禪寺居于下各鎮,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逾千載。為紹繼古德宗風,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黃山寺籌建委員會,并在舊址翻建黃山禪寺。
仙居黃山禪寺
黃山禪寺面積廣闊,環境清新優雅,道風蔚盛,冠于一方。金剎梵宇巍峨高聳、錯落有致,現有大雄寶殿、地藏殿、藥師殿、觀音殿、三圣殿、天王殿等6大殿,可容納數百人同時誦經禮佛。禮佛時,大殿內外梵音綿綿悠長,徹漏益響,令人心生安寧歡悅之情。
寺內有出家常住師父7人,及常去寺院掛單禮佛的居士20余人,均虔心誠意,精進不休。每逢大型法會,都會有來自臺州、溫州、臨海等地的幾百名信眾燒香拜佛。
身為莊嚴佛土,地處神仙之居,往來于黃山禪寺的名人賢士絡繹不絕,誠可謂匯天下之靈氣,備天下之大觀。在千年時光的流淌中,黃山禪寺作為中華文明與宗教文化的發揚流光之地,以其“風光奇秀,隱士駐足;宗教同藏,詩墨大觀”的特色,被贊譽為隱逸文化之地。
黃山禪寺住持明慧法師,出生于安徽九華山下,自幼常聞佛法,善根深厚,且自感世事無常,遂產生出家之念。他懷抱著“不計名利,救人于苦難之中”的佛家理念,于1998年在安徽九華山皈依三寶,學習佛法。其后,他于2010年在廣東江門市玉臺禪寺繼續刻苦修習佛法,于2015年在廣東乳源云門山大覺禪寺受三壇大戒,于2018年至今為仙居黃山禪寺住持。明慧法師始終以“弘法度生”為己任,堅定護持佛陀正法,并以中觀思想為核心,時刻不忘告誡佛子通達般若,具足大乘利他精神。
明慧法師深具慈悲心懷,多年來一直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各項慈善活動。汶川、玉樹地震及新冠疫情后,明慧法師積極組織廣大信眾捐款捐物,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渡過難關。同時,黃山禪寺還定期舉辦大型法會,為災區人民誦經祈福,為遇難者誦經超度。
明慧法師出家修行二十余載,一直以息除憂苦的出世精神,行濟世度眾的入世行為,努力弘揚佛教文化,服務社會大眾。為踐行發展人間佛教思想,明慧法師于2021年啟建禪堂。
禪堂外堂有香道區,放置著師父們親手制作的本命佛香牌、香珠、線香,還有古韻悠然的茶具、書畫、古琴等。中間有七步蓮花燈,行走起步,步步生蓮。內堂以心經經文為背景,中間供奉有觀音菩薩圣像。除此之外,還有會議桌和16張禪凳,可供佛子們插花、抄經、誦經、禪修等,以便于陶冶情操、精進辦道。
擔任仙居黃山禪寺住持以來,明慧法師積極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佛子們勇猛精進,在學佛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以期共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黃山法會
黃山禪寺每至初一、十五都會舉行放生、供燈祈福法會,每逢觀音誕、浴佛節、盂蘭盆節等佛教重大節日,都會舉行祝圣普佛、放生、供燈祈福法會。由于法會因緣殊勝,十方善信常常會闔家參與,祈愿人民安居樂業,祖國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