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菩文化 攝影:妙月)
10月19日,吉林佛教召開四十年來最大規模學術會議,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身份不同的優秀學者。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各位學者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吉林佛教文化,彌補了吉林佛教文化研究不足,開辟了吉林佛教文化研究新篇章。
大菩文化特別邀請到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邵正坤,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志社社長黃夏年,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教授與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這四位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身份和研究領域出發,分享自己參加研討會的切身感受,讓大家更接近吉林佛教的真實聲音。
- 01 -
邵正坤:不能被忽視的吉林佛教
(圖片來源:大菩文化 攝影:妙月)
Q:吉林佛教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過怎樣的作用?
A:吉林佛教曾經是渤海佛教的一部分,當時的渤海國多民族共存,主要有靺鞨、高麗、九姓雜胡、扶余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少數民族,所以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和日常交流方面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會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產生一些碰撞甚至是沖突。當時佛教的出現首先是為渤海國的社會上層所信奉,后來逐漸輻射到社會的中下層。
它能整合當時的社會,因為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不同的族群之間不管身份高低,是普通人還是貴族,在佛法面前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和可能。這種佛教的思想相當于一個熔爐,能夠使當時的社會上各個階層、不同民族能夠整合在一起,比較融洽地相處。現代東北地區也是多民族共存,其實也存在生活習慣還有語言上面的差別。佛教的傳播還是能夠使不同的民族彼此之間和諧共處的。
有機會親近佛教的學者
Q:作為吉林當地的文化學者參會,對這次會議有什么樣的感觸?
A:其實我研究的不是佛教,但我研究的跟佛教有一點關系,我以前做的佛教造像銘文,探索文字里面所呈現的社會。我需要讀一些跟佛經有關的內容,但不是直接做研究,事實上對佛協或者是寺院了解的不是很多。這種大規模的會議應該說是近年來比較罕見的,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會議,跟高僧大德以及全國各地的學者進行交流。
以前雖然在吉林省而且在長春市,長春市還有一座著名的佛寺,叫般若寺,出去的時候事實上都會有路過,但是還沒有真的進去。通過這次會議就能夠對吉林省佛教的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到更親近佛教,也應該是一種促進作用吧。從佛教里面來說,有了因緣,就可以在每一次接觸當中促進了。我研究佛教信仰的團體或者組織的時候需要了解一些佛教經典,比如說《妙法蓮華經》,每次都是晚上臨睡之前讀一讀。我覺得以后應該有意識讀一下大乘經典,無論是做學術研究還是個人修養,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 02 -
李聰:作為吉林人我感到太振奮了
(圖片來源:大菩文化 攝影:妙月)
Q:您既是本地人又是學者,這次會議對于您來說是一件很振奮的事情吧?
A:是,我真是想為吉林省佛教做一點事情。中國現在謀求偉大復興,復興是因為原來有,我們現在要讓它重新生出熠熠光輝來。所以這次的會議是有價值的,是突破性的。從2001年我在吉林大學讀碩士到現在一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我是第一次參加吉林省的佛教學術會議。這個確實是我們一直所缺乏的,現在做起來了,這特別好。以后可以繼續在吉林省內或者全國范圍內做,每隔一段時間就找一個主題開研討會,慢慢的就會有越來越多學術界的人來參會。
我挺希望學術界能和佛教合作,這既是關于文化的,也是關于民族的,有了自己民族的特色才能體現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樣形成的新的特點去展示在世人面前,又有它的不同的風貌。要多開放地去聯系,不管是宗教界的還是學術界的,大家一起愛國愛教,我們是做的學術研究,他們是做的宗教信仰,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我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一定要往前推動的。
吉林佛教仍有待挖掘整理
Q:研究吉林佛教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A:大概是吉林佛教現在研究得還不夠充分,還是有很多文化故事可以講。從大的范圍來說,吉林省佛教協會成立了有40周年,應該有一些相應的課題,專門去挖掘、整理在歷史文獻中有關吉林佛教的各種各樣的記載。比如說史書里,比如說這些個僧人自己的作品。
另外就是各個地方志,比如縣志或者說寺志,需要形成一些資料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法脈傳承,比如這邊現在說的比較多的主要是倓虛老和尚,從明末清初那個時候,從諦閑諦老那塊兒傳下來的,我們也應該去溯源,做一個知識、文化、思想家譜的傳承。需要把像這樣的材料搜集起來、整理起來,這需要整個吉林省佛教的共同努力,然后成套地出叢書,做出來對于學術界的后續發展那是功德無量的。
- 03 -
黃夏年:長白山才是吉林佛教的中心
(圖片來源:大菩文化 攝影:妙月)
Q:關于長白山佛教您寫了十幾萬字的研究文章,那么長白山佛教為什么這樣重要?
A:因為長白山佛教是吉林佛教的核心,這是由長白山的歷史文化和地理決定了的。那么從地理上看長白山,它是整個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也是最高的,居于中心的地帶。長白山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從歷史上看,長白山腳下是東北地區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
第二個,我們現在講的長白山不是指一個山頭,是以長白山為中心的地塊,十幾萬二十幾萬平方公里,生長過很多民族。你看我今天談到的魏晉南北朝、唐代就有。真正我們現在能夠記錄下來的民族有肅慎族,肅慎族是最早的。高句麗的時代挨著肅慎族,肅慎族下來就有渤海國。下來以后就有遼代,遼代完了有金代、金代完了有蒙古,就是元代,還有滿族,是個民族融合的地區。
第三個,長白山作為東北的名山,存在著山神崇拜,是圣山、神山。“白山黑水”,白山就指的長白山。黑水,指的是黑龍江。在白山黑水地區生活的那些民族那些人,他們崇拜山神,崇拜長白山。現在可以有記載的是從金代的時期就對長白山進行崇拜,到了清代就更多了。金代曾經在地方搞過白衣觀音的崇拜。白衣觀音是什么?那就表示佛教嘛,中國佛教里面影響最大的是觀音,觀音影響在長白山很早存在了。可以說,長白山既是吉林文化的中心也是吉林佛教的中心。
- 04 -
董群:南北佛教交流正開啟嶄新篇章
(圖片來源:大菩文化 攝影:妙月)
Q:作為此次會議為數不多來自南方的學者,您此次參會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A:我想主要是為吉林佛教和南京佛教之間進一步的交流感到高興吧。佛教發展歷史上的文化交流是一個重要方面,當今的佛教發展和研究仍然是要把這個作為重要的內容。那么關于吉林佛教和南京佛教之間最早是高句麗佛教和建康佛教的交流。我是來自建康的,就是今天的南京,當時有一個僧郎法師是專門研習三論的,南北朝時期到建康,在建康的攝山傳教。在他的帶動下,南京就形成一個三論學派的中心,就是攝山的三論學。這是高句麗相對于南朝的交流,另外南朝也曾經派過禪僧到高句麗傳播禪法。
今天,吉林佛教要和江蘇的兩所佛學院——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和江蘇尼眾佛學院,一起來辦學。吉林佛教負責招生,兩個佛學院負責授課。我想這種交流,可以說是歷史上高句麗和建康交流的一個新的延續,新的篇章。以后我們需要有更多這樣的交流,這是很有意義的。
▼
吉林佛教歷史悠久、資源豐厚,其傳播和發展過程中許多經驗值得總結提煉。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吉林佛教研究重視起來,相信在教界和學界的共同努力下,未來一定會在吉林佛教學術研究領域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吉林佛教論壇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