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講在楞嚴禪寺舉行
2025年6月25日,農歷乙巳年六月初一,適逢現當代佛教高僧倓虛法師誕辰150周年,由遼寧省佛教協會主辦,營口市佛教協會、營口市佛教弘法會承辦,營口楞嚴禪寺協辦的第一屆“遼海講道”——倓虛法師與東北佛教的中國化學術研討會主旨演講于楞嚴禪寺楞嚴講堂舉行。
主旨演講現場
遼寧省、營口市相關黨政部門領導,教界法師、專家學者、信眾代表15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主旨演講由營口市佛教協會秘書長、營口市佛教弘法會會長明淳法師主持。
明淳法師主持主旨演講
本場主旨發言共有七位嘉賓,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研究員,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營口市佛教協會會長、營口楞嚴禪寺方丈明豁法師,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邢莉教授,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常務副院長、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會閑法師,香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陳堅教授,南華大學宗教學系黃國清副教授。
黃夏年研究員的發言主題為“倓虛法師與禪宗三祖《信心銘》”。其從倓虛法師的生平與貢獻、禪宗史上的二祖與三祖、倓虛與《信心銘》三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倓虛法師在注釋僧璨的《信心銘》時發揮了其不拘常格,有時判教分科,有時不判教不分科,直敘經文, 略談大意的風格,將一部小小的《信心銘》充分發揮了深意,為學佛特別是學禪者提示了范例。
黃夏年研究員作主旨演講
明豁法師的發言主題為“略論倓虛法師的佛教教育思想”。其從倓虛大師開展佛教教育之背景及基礎、倓虛大師的佛教教育事業及思想、倓虛大師佛教教育之特色及貢獻三個大的方面展開了論述,指出倓虛大師的佛教教育含攝僧教育、居士教育及國民教育三種類型,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為“為教育才”與“以法為依”兩方面,認為倓虛大師的教育方式具備廣聘師資、不局內外,學修自由、兼收并蓄,因時制宜、隨機施教三個特點。指出倓虛大師的佛教教育對于天臺宗盛傳于北方及遠播于港臺乃至海外居功至偉;其佛教制度、學修理念、佛學思想等也對當代佛教起到了重要影響。
明豁法師作主旨演講
邢莉教授的發言主題為“遼代上層的佛教信仰與中下層佛教信仰的互現及中國化”。其首先論述了遼代上層的佛教信仰,其次論述了遼代中下層的佛教信仰及中國化,最后對于遼代各階層信仰佛教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遼代的上層及中下層的都接納了中國化的佛教。遼代上層信仰佛教是基于其鞏固政權的需要,民間千人邑組織對于佛教信仰的護持與推進,促進了上層信仰的堅守,在總體上形成了上下層佛教信仰互動互存、互扶互持的格局。
邢莉教授作主旨演講
會閑法師的發言主題為“略論倓虛法師對于東北佛教之貢獻”。其首先回顧了倓虛法師早年與佛教及其與東北地區的因緣,其次從興建寺院、講經弘法,興辦教育、弘揚天臺,弘傳戒法、改革制度三個方面論述了倓虛法師對于東北佛教的貢獻,最后分析了倓虛法師對于東北佛教的影響及其愛國情懷,指出倓虛法師不僅振興了東北佛教,對于后世天臺宗在東北的傳播起到了重要影響,同時其愛國情懷是留給后世僧眾最為重要的精神遺產,永遠值得后世佛教徒銘記與繼承。
會閑法師作主旨演講
學愚教授的發言主題為“天臺止觀哲學中國化創新”。其發言探討了智顗大師《摩訶止觀》中止觀哲學的中國化,指出止觀是一切佛教修學核心,是覺悟解脫之必徑。首先梳理了智顗之前印度止觀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隨后從智者大師相待止觀、絕待止觀和圓頓止觀三個方面,探討了其止觀哲學化創新。認為慧思、智者等大師止觀思想融會貫通了各種不同佛教傳統中的止觀理念,為中國佛教提供了新思想、新文化,為禪宗佛教頓悟、心性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典范,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性質和圓融精神。
學愚教授作主旨演講
陳堅教授的發言主題為“天臺宗的兩翼:觀音與觀心——從智者大師到倓虛大師”。其首先分析了天臺宗的“兩翼”從“止觀”到“定慧”再到“教觀”的發展,其次指出“教觀兩翼”的佛學內涵可以用“觀音”與“觀心”來表示,其中“觀音”即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中提出的“性具善惡”思想是天臺宗基于《法華經》“方便教化”思想所組織的“化他教法”的理論核心,此即天臺宗“觀音”一翼的具體所指,而“觀心”則是智者大師《觀心論》中提出的觀心思想。隨后論述了懷則《天臺傳佛心印記》中對于“觀音”與“觀心”思想的融通。最后表示倓虛大師《天臺傳佛心印記注釋要序》中認為懷則繼承了智顗之后一度中斷的道統,這種類似儒家的“道統”接續方式,是倓虛大師回歸中國文化的“道統”語境而言說天臺宗正統佛法的接續問題。
陳堅教授作主旨演講
黃國清副教授的發言主題為“倓虛大師對《楞嚴經》的五重玄義判釋”。其意在探討倓虛法師如何依據五重玄義論說《楞嚴經》的思想要旨與判教歸屬,藉此掌握其楞嚴思想精髓。其從闡釋《楞嚴經》的經名大義與實相體性、解明《楞嚴經》的宗旨、力用與判教兩個大的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倓虛大師通過“釋名”與“辨體”把握到《楞嚴經》的全經大義與實相體性,其后由解起行,通過“明宗”“論用”“判教”三重玄義的指引,判釋楞嚴經歸屬于通五時的方等部,本經通過對藏、通、別各教的逐層破顯,最終以明了義開顯“大佛頂第一義諦”或“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圓教中道實相。
黃國清副教授作主旨演講
七位法師、教授分別就倓虛法師的教育、倓虛法師與東北佛教的關系、倓虛法師的佛學思想、東北佛教的中國化、天臺思想的中國化等方面展開了精彩論述,或引經據典鉤沉歷史,或立足佛學思想框架,或基于信仰中國化回溯,不僅立意新穎、觀點明確,且主題多元、思考深刻。(文/現了法師 圖/妙娃 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