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玄奘與文明交流互鑒”學術研討會于陜西省西安市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由西安市大慈恩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聯合主辦, 陜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寬旭法師于開幕式致辭。以下演講稿正文與君共勉,愿玄奘精神照亮我們未來方向。
《在“玄奘與文明互鑒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寬旭法師
慈云廣布追高跡,恩澤長流頌遠游。在這萬物并秀、緬懷先哲的良辰吉時,我們齊聚古都長安,舉行“玄奘與文明互鑒學術研討會”,紀念玄奘法師圓寂1361周年。在此,我謹代表陜西省佛教協會,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嘉賓致以誠摯問候!
玄奘法師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豐碑與巨擘,他以宗教求法為起點,最終成為橫跨多文明體系的杰出溝通者、忠實記錄者與思想整合者。我認為,他的卓越貢獻集中體現在三大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其一,他是文明對話中的國家形象建構者。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讓中華文明聲名遠播。他是首位榮膺印度那爛陀寺“十大德之一”的外籍學者,沖破了印度宗教界對異域學人的認知局限。在曲女城無遮大會上,面對十八國國王及眾多學者、教徒,他以“中國僧人”的身份立下“真唯識量”,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讓印度學術界對中華文化有了全新認知。他用梵文撰寫《會宗論》《制惡見論》和《三身論》三部論典,針對印度當時的佛學關鍵問題作出精辟闡明,影響深遠。此外,他與戒日王的會晤成為中印官方往來的重要契機,為兩國奠定了“以文化相知”的友誼根基,全方位塑造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形象。
其二,他是打破文化壁壘的知識重構者。玄奘法師學成歸國后,投身譯經偉業十九載,主持翻譯75部、1335卷佛經,涵蓋“因明、對法、戒律、中觀、瑜伽”五科核心典籍,不僅將印度大乘佛教精華引入中國,還遠播至朝鮮、日本。其翻譯風格嚴謹精妙,將古代翻譯文學水準推向了新高峰。在譯經基礎上,他還融會貫通瑜伽行派精義,編譯《成唯識論》,奠定漢傳佛教唯識宗理論基石,對中國哲學產生深遠影響,為佛教中國化注入了決定性力量。
其三,他是亞洲認知的地理與歷史書寫者。玄奘法師跋涉五萬里、歷時十余年西行取經,歸國后口述、弟子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系統記載了公元7世紀中國西部至中亞、南亞、西亞的地理、都城、物產、風俗、文化、語言等信息,是了解古代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百科全書,為后世考古提供了核心線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千余年前,玄奘法師以孤征絕域的勇氣、舍身求法的信念,遠涉恒河,頻登雪嶺,在駝鈴與梵唄的交響中架起文明互鑒的永恒橋梁。今日,我們置身在古韻悠揚的大雁塔腳下,追慕先賢,叩問歷史。希望能夠凝聚智慧、結出碩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校準文明坐標,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東方智慧,為深化文明互鑒鑄就對話范式,為佛教中國化道路走深走實,貢獻堅實的學術支撐、思想啟迪與實踐參照。(文/西安市大慈恩寺 圖/大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