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大足石刻
參訪圣壽寺
參觀瀘定橋
參觀渣滓洞
參觀白公館
參訪塔公寺
參訪文殊院
參訪大慈寺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一場滿載文化交流與精神傳承使命的旅程在川渝大地展開。以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信光法師為團長,普陀山觀音法界管理中心副主任常慈法師為副團長的普陀山佛教協會第二組朝圣參學團一行26人,踏上了赴川渝的參訪學習之路。
四月的川渝,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青山疊翠,層層綠意如畫卷般鋪展;江河奔騰,滔滔流水奏響激昂的樂章。這片土地不僅擁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鐫刻著深厚的紅色基因,以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生機,向參學團發出深情的召喚。
在川西高原雪山,參學團成員沿著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足跡前行,親身感受紅軍翻越雪山時面臨的艱難險阻,深刻體會到紅軍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寒風凜冽,高海拔帶來的不適,讓眾人對紅軍戰士在極端惡劣條件下,憑借堅定信念和頑強毅力翻越雪山的壯舉肅然起敬。
在甘孜的瀘定橋,參學團駐足凝望這座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鐵索橋,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斗場景。大家通過圖片資料對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描述,無不被紅軍戰士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所震撼。紅軍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勇往直前,用生命和熱血為革命勝利開辟道路,這種精神深深觸動著每一位參學團成員的心靈,激勵著大家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
參學團來到甲居藏寨,這里獨特的藏式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間,宛如世外桃源。在塔公寺,莊嚴宏偉的寺廟建筑和濃郁的宗教氛圍,讓參學團成員領略到藏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寺廟內的佛像、壁畫和經幡,感受藏傳佛教獨特的修行方式和文化內涵。通過在甲居藏寨和塔公寺的參訪,參學團對藏文化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促進了不同地域佛教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位于成都市區的大慈寺和文殊院,是此次參訪的重要一站。這兩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魅力聞名遐邇。被譽為“震旦第一叢林”的大慈寺,始建于隋唐時期,唐玄宗賜名“敕建大圣慈寺”,玄奘法師曾在此受戒并講經,歷史上曾是成都佛教文化中心,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風格。文殊院是長江流域四大禪林之一,主要供奉文殊菩薩,藏有康熙御賜“空林”匾額。建筑風格屬于典型的清代川西四合院布局,五重大殿,飛檐翹角,古樸莊嚴。
位于重慶的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而聞名于世。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或莊嚴肅穆,或慈悲祥和,每一處雕刻都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教義和藝術價值。參學團成員們在導游的講解下,仔細欣賞著每一尊佛像、每一幅浮雕,感受著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對佛教文化的虔誠。他們被這些歷經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刻藝術所震撼,從中領悟到佛教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發展。
最后一天,參學團走進了白公館和渣滓洞。這兩處曾經是國民黨反動派關押、迫害革命志士的監獄,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進陰森的牢房,看著墻上殘留的標語和刑具,參學團成員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革命志士們遭受的殘酷折磨和堅定的革命意志。他們認真聆聽著講解員講述江竹筠、許曉軒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被先烈們為了理想信念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動。在這里,參學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今天的和平與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決心。
此次普陀山佛教協會第二組參學團赴川渝參訪交流活動,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深度體驗,也是一次佛教界友好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實踐,更是一次賡續紅色血脈之旅。通過此次活動,參學團成員不僅拓寬了文化視野,豐富了對不同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認知,更在與川渝地區佛教界的交流互動中,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進一步推動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佛教界的友好往來以及傳承紅色基因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普陀山佛教協會將繼續秉持開放、交流、合作的理念,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參訪交流活動,為弘揚佛教文化、傳承紅色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文圖/普陀山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