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盛開映古韻,灼灼其華啟新章
2025年2月16-17日,廣州增城百花古寺舉辦“首屆嶺南佛教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廣州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動”;通過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于2月16日上午舉行落成開光慶典。
百花古寺,前身為白花書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諺稱“未有增城、先有白花”,歷史底蘊深厚。在社會各界呼吁下,2013年獲批重建,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耀智法師擔起中興古剎之重任。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師帶領四眾弟子齊心努力,歷經十年,通過一系列的園林生態建設,百花古寺在保護生態環境、服務社會大眾、提升寺院品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構建美麗中國、推動綠色發展貢獻了力量。
未來,百花古寺會發展成為嶺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為“嶺南佛教文化傳承地”,挖掘弘揚嶺南佛教文化精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佛教文化傳播地”,推動區域文化交流融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優勢,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佛教文化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中斯友誼重要見證:
斯里蘭卡圣菩提樹扎根嶺南百花古寺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事物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紐帶,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象征。斯里蘭卡的圣菩提樹,便是這樣一個見證中斯友誼源遠流長的偉大象征。
2500多年前,在菩提伽耶城下,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畢缽羅樹下靜思冥想,最終悟道成佛。從那一刻起,這棵畢缽羅樹便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在佛教文化中,它被尊稱為菩提樹,成為了通往涅槃彼岸的橋梁,代表著覺悟、智慧、吉祥和解脫,是佛教信眾心中無比神圣的象征。
斯里蘭卡的阿努拉達普拉圣菩提樹,更是有著非凡的歷史地位,它是斯里蘭卡僅次于佛牙舍利的國寶。公元前 3 世紀,偉大的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其女兒僧伽蜜多奉旨,將佛陀靜坐悟道的金剛座大菩提樹的枝條帶到了斯里蘭卡,并于公元前249年栽種在阿努拉德普勒。歷經 2300 多年的風雨滄桑,這棵菩提樹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而釋迦牟尼成道的那棵菩提樹卻早已枯死,因此,斯里蘭卡的這棵圣菩提樹成為了維系佛祖淵源的“唯一血脈”,備受全世界佛教徒的敬重與朝拜,它不僅是佛教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載著無數信徒的信仰與希望。
在中斯友好交往的歷史進程中,圣菩提樹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2023年 9月5日,由廣州市佛教協會主辦,廣州市大佛寺承辦的“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斯佛教文化交流”活動開啟了新的篇章。作為活動的一項重要議程,耀智法師帶領著 “交流團” 肩負重任,踏上了前往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菩提樹寺的旅程,他們此行的目的除了文化交流及助農助學,重要議程之一,便是迎請由圣菩提樹繁衍出的兩顆圣菩提樹苗。
當耀智法師一行抵達斯里蘭卡,受到了當地佛教界的熱烈歡迎。在圣菩提樹苗贈送交接儀式上,氣氛莊嚴而神圣。儀式前,大眾沐手焚香,以最虔誠的態度來對待這一神圣時刻。赫摩拉特納大長老懷著對佛法的敬畏和對中斯佛教交流的深厚情誼,將樹苗鄭重地傳遞給耀智法師。這看似簡單的一遞一接,卻承載著兩國佛教交流千年的歷史沉淀,是中斯友誼在佛教文化領域的生動體現。交接完成后,為了確保圣菩提樹苗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長環境,樹苗在阿努拉德普勒菩提樹寺接受了精心的培植,在當地僧眾的悉心照料下,它們茁壯成長,等待著前往中國廣州增城百花古寺,開啟新的生命旅程。
其實,中國與菩提樹的淵源由來已久。我國境內最早的菩提樹是由天竺僧智藥三藏引入,栽種于廣州寺院。自此,菩提樹便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它不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作為和平使者,見證了中國對外交往的漫長歷史,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者。
2025 年,中斯兩國的友好往來進一步深化。1月15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斯里蘭卡總統迪薩納亞克舉行會談。兩國領導人就加強雙邊合作、推動文化交流等諸多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中斯友誼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樣的友好氛圍下,中斯佛教文化交流也迎來了新的高潮。
值此勝緣,在百花古寺落成開光之際,斯里蘭卡高僧大德一行 30人,將加持護送圣菩提樹苗抵達廣州。2月15-17日在百花古寺舉行的“首屆嶺南佛教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廣州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中,把迎請的圣菩提樹栽種在廣州增城百花古寺成為了活動的重要議程。眾人對圣菩提樹苗地植入百花古寺的土地中的那一莊重與神圣時刻翹首以盼。
這兩顆圣菩提樹苗,承載著中斯兩國千年的佛教文化交流歷史,它們會在嶺南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茁壯成長,成為中斯兩國友誼的重要見證。它們就像兩座橋梁,一座連接著中斯兩國的佛教文化,一座連接著中斯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未來的日子里,它們會繼續見證中斯兩國在佛教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如同它們的先輩一樣,歷經風雨而不倒,見證中斯友誼萬古長青,讓中斯兩國佛教友好交流像圣菩提樹一樣恒久而堅韌,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文圖/廣州增城百花古寺)